在這一集的節目,我們將會討論到:
- 正強化與負強化的定義
- 強化過程,一定是好的行為才會被強化嗎? 一體兩面的正負增強
- 上課或在家裡,怎麼使用正負強化的概念
正強化與負強化的定義
正強化 – 加入或給予 一個人 “喜愛” 的刺激來增強孩子的行為。
- 例如:小明寫完功課,媽媽獎勵他可以看漫畫。
負強化 – 拿走一個人 “厭惡” 的刺激來增強孩子的行為。
- 例如:小明很想逃避寫功課,媽媽設立好制度,只要寫完3題,就可以去休息。之後,可以慢慢的增加功課的量。
在強化的過程中,確保孩子繼續無偏差及哭鬧行為的狀態下,慢慢的增加功課的量。其他在生活中,正強化的例子:
- 吃完飯以後,就可以吃甜點(如果孩子喜歡甜點)
- 做完功課以後,就可以看電視(如果孩子喜歡看電視)
其他在生活中,負強化的例子:
- 倒垃圾的行為;因為去除了垃圾的臭味
- 按掉鬧鐘的行為;因為噪音被去除了
強化過程,一定是好的行為才會被強化嗎?
答案是,不一定喔!如果不小心,也會不經意的強化不恰當的行為喔!
在許多生活實例中,可以同時發現正強化與負強化同時的在發生。
- 典型的例子:爸爸受不了妹妹在玩具反斗城放聲大哭,所以為了阻止女兒繼續大哭,只要妥協買玩具給她。
對爸爸來說,這是負強化;除去惱人的哭聲,但下次這種妥協還是會發生。
而對妹妹來說,這是正強化;因為她也學到爸爸會心軟了,只要在玩具店嚎啕大哭,爸爸到最後都會讓她買玩具。
所以下次對爸爸用哭鬧的方式來討取玩具就會繼續發生。在這個例子裡,爸爸给玩具的行為被負強化了。而孩子在玩具店哭鬧行為,就被正強化了。所以在同一事件中,正負強化是一體兩面的喔!所以類似的狀況可能就不自覺的不斷重複發生了。
上課時, 如何使用負增強的概念?
- 對學生來說比較難的課題和概念,練習的數量儘量減少。學生可以在幫助下完成後,就可以不用再做了。
- 使用視覺時間表可以將一整堂課需要達到哪些目標列出來。很有策略的把較難一點的放在前面。一方面讓孩子非常清楚,需要達到或做完幾樣學習目標,就可以結束了。再加上負強化的概念,讓孩子更有動力的做完所有的事,就是為了可以不繼續上課了。
要如何用正負強化,正確的使用呢?
- 先鑑定孩子正確行為,當孩子的正確行為發生後,可以讓孩子得到喜愛的東西(正強化)
- 例如:用言語表達,而不是用哭鬧表達。
- 家長專注於尋找孩子正確的行為,然後馬上強化。
- 代幣制度(正強化)
- 發現正確行為時,也可以運用代幣制度。
- 運用有規律的生活作息的安排:可以利用 Visual Schedule,使用正強化的概念排列。
- 例如:吃飯過後才吃冰淇淋(正增強);吃完10口飯就可以不吃了(負增強)
家長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多注意在孩子們表現好的地方,給予強化(给孩子喜歡的,或讓孩子做少點不喜歡的東西,等孩子大的能力的跟能接受的時候,再慢慢增加難度)正負強化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可以運用的上。能夠儘量少用懲罰,多用強化,這樣親子關係也能變得更好喔!